时值夏秋交替之时,虽然已经立秋,但由于早晚温差较大,午时仍然较为炎热,人体水分大量流失,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。
中医认为,心为君主之官、五脏六腑之大主,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,以循行周身,濡养五脏六腑,起到主宰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作用;心为神之主,心气充沛,血液充盈脉管,才能精神旺盛,神安气定,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、百病不生的状态。
夏秋交替时,怎样做才能“护心”?
科普指导
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驻贵州专家团队
一、哪些人群“心”比较“脆弱”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?
1、吸烟者
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凝血机制,促使心肌缺氧,诱发冠状动脉痉挛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。
2、高血压
高压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,会引起动脉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。高血压引起交感神经兴奋,释放儿茶酚胺过多。
3、血脂异常
血脂水平异常影响血管内皮,促进血小板凝聚,引发冠心病。
4、年龄和性别
男性≥45岁,女性≥55岁。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,男性发病年龄平均早10岁,女性绝经后发病率迅速上升。
5、糖尿病
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风险更大且发病年龄更早。血糖的升高通过损伤血管内皮,促进血小板的凝聚及粘附,加剧管壁内部炎症反应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。糖尿病患者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动增高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,引发冠心病。
6、超重或肥胖
体重指数BMI≥28的人群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冠心病。发病机制主要是脂肪组织促进血管内皮慢性炎症发展,导致内皮功能失调和血管损伤。
二、哪些原因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?
1、户外运动少,补水不及时
夏秋交替时节,午时气温仍然较高,不少人不愿意户外活动,加上天热容易出汗,如果水分补不足,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,血液粘稠,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。
2、天热睡眠少,血糖控制难
夏季昼长夜短,不少人喜欢熬夜,甚至常常外出宵夜,睡眠时间少,加之晚上宵夜容易出现热量摄入过多,血脂、血糖不好控制;作息不规律,影响机体交感/迷走神经张力的调节规律,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。
3、早晚温差大
入秋后,气候变化较快,早晚温差较大,感冒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提高,这类感染性疾病会增加心脏负担,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加重。
三、做到“四心”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夏三月,此为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勿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;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”
中医认为,心为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心主阳气,主喜,主血脉、主神志,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,在志为喜,在液为汗。夏秋交替高危人群尤要做到:
养心
夏秋交替感染性疾病多发,高危人群抵抗力差,心脏承受负担的能力较弱,要注意气候变化,防止感冒。
适当增加户外运动,长期缺乏户外锻炼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必要的电解质,防止出汗多血液粘稠,引发血栓。
日常饮食要尽量避免油炸、煎烤等热量高的食物。应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等,这些都有良好的“清火”作用。
宁心
要有充足的睡眠。“子时大睡,午时小憩”,有助于延年益寿,健康常伴。睡眠好,心情好,有利于心神的宁静。
夏秋之交应晚睡早起,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;同时适当的午睡可以补充睡眠的不足,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、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。
舒心
中医认为情志顺畅,则气机条达,脏腑相安,机体的正常功能就不会受到干扰,才能达到心身的和谐。畅情舒心则心定,心定则气和,气和则血顺,血顺则精足而神旺,精足神旺者,抵抗力强,病自除矣。
日常生活中,要有一颗平常心、仁心,要宽心、静心、开心,才可畅情以舒心,远离疾病。
护心
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三高人群,要及早进行中西医诊治。
中医认为,一年四季,阳气最盛者莫过于夏季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,新陈代谢加速进行。阳气外发,伏阴在内;气血运行,亦相应旺盛。
天气炎热,很多人用空调冷饮来消暑,但过分贪凉会伤害体内的阳气。因此夏秋交替,宜顺时而养,养护体内阳气,谓之“春夏养阳”。又因“秋冬养阴”,故夏秋交替之时,不能一味养阳,因为临床上单纯的“阳虚”或“阴虚”很少,多见阴阳两虚,或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,应辨证论治,“养阴扶阳”。
专家特别提醒
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驻贵州专家
李莲静
主任中医师,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,第二批江苏省名老中医继承人,全国名中医李七一工作室成员。
擅长: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,包括冠心病(不稳定型心绞痛、心肌梗死)、高血压(眩晕、头痛)、慢性及急性心力衰竭、心肌病(扩张型心肌病、肥厚型心肌病、酒精性心肌病等)、心律失常(心悸)、汗证(自汗、盗汗)、失眠等常见心系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