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,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三高发的恶性肿瘤,并且其发病率每年递增约4%,可以说结直肠癌现在是影响中国人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,成为我国新高发癌症。对此,记者采访了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副主任董洪敏。董主任表示,在贵州,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检出率也呈现上升趋势,这和我们喜欢吃辣、吃烫以及油炸、油腻的饮食习惯有关,因此,想要远离结直肠癌,不仅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,每年的肠镜检查更是非常重要。
经常便血!如何辨识肠癌与痔疮?
42岁的杨先生,近年来一直有便血的情况,可他一直都觉得是痔疮所引发的,因此并没有在意。每次出现便血,他都会自行购买一些痔疮的药膏涂抹。可随着时间推移杨先生却发现,自己便血的频率越发频繁,从原先的半个月一次,到现在两天一次。察觉到不对劲,杨先生这才到医院去检查,结果诊断为直肠癌,且病情已发展到晚期。
对此董洪敏主任指出,杨先生在出现便血后之所以没有及时就医,就是误解了便血就是痔疮,并认为痔疮就像感冒一样常见,因此便没有引起重视,导致病情延误且恶化,错失了治疗肠癌的最佳时机。
肠癌与痔疮的临床表现有不少相似点,到底该如何区分两者呢?对此董洪敏主任表示,虽然肠癌病情发展较慢,具有一定隐蔽性,但可从血便特征和排便情况来初步辨别肠癌和痔疮。
首先,肠癌的便血表现为持续性、慢性带黏液血便、血色暗红,通常与粪便混在一起,且便意频频,有时患者甚至只排出一些血或黏液而无粪便。而痔疮便血,其颜色鲜红,不与粪便相混(附于粪便表面),常表现为大便前后滴血,严重者则呈喷射状,多在大便秘结时发生。
此外,肠癌患者(特别是直肠癌患者)在早期即可出现排便困难,如大便变细,伴有腹部膨胀,阵发性腹痛,有时甚至可感到肠子的叫鸣音,症状一旦出现,不仅不会自行缓解,而且还常呈进行性加重。痔疮不会引起长期的排便困难,即使有的痔疮患者出现痔核脱出,但也只表现为短期因排便疼痛而不愿用力排便,一旦水肿及炎症消退后,此类不适症状则会立即消失。
结直肠癌——难缠的“富贵病”
董洪敏主任说:“结直肠癌是一种富贵病”。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,饮食习惯越来越西化,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,使得结直肠癌在我国成为高发癌症。诱发肠癌的因素较多,如遗传、炎症性肠病(如溃疡型结肠炎、克罗恩病)、不良的饮食、排便习惯等。以我省为例,不少人喜欢吃火锅,人体的胃肠长期受到辛辣、油腻等食物的刺激,容易诱发痔疮等肛肠疾病,长期反复则会大大增加患肠癌的可能;同时,长期饮酒,其中的乙醇,作为一种对人体各种组织细胞都有损害的物质,不仅会诱发肠癌,而且还会加剧口腔癌、食道癌、肝癌等癌症的出现。
此外,贵州人喜好吃的烧烤、油炸类以及腌制食品,其中所富含的亚硝胺、高脂肪、低纤维等,同样会大大增加患肠癌的几率。这也是为何肠癌又被称之为“生活方式癌”的原因所在。
要想远离肠癌,董洪敏主任建议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(健康体重、体育活动、不吸烟、限制饮酒、健康饮食)。首先就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,少吃红肉及加工肉类,多吃鱼肉、蔬菜水果,饮食定时定量;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,做到每天排一次大便,排便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,减少大便的毒素在体内停留的时间;不吸烟、限制饮酒,适当运动可减少肠癌的发生;对于排便不顺畅的人,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,每天从事30分钟的有氧运动,增加自身肠道蠕动,确保排便顺畅;避免肥胖,控制体重,也是预防肠癌的重要因素。
直肠癌防治,关键在“早”
曾有临床实践证明,早期大肠癌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,癌细胞还会向肝脏、肺、骨等器官转移,这是影响肠癌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,所以应对肠癌贵在一个“早”字。
对此董洪敏主任表示,早期肠癌的治疗后效果非常好,5年生存率是90%,即便病情发展到中期,只要接受科学的治疗,患者5年存活率也能达到60%。
因此,防治肠癌除了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外,定期的肠镜检查也非常重要。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大肠癌史、肠息肉、癌症史,以及慢性腹泻、慢性便秘、粘液血便、慢性阑尾炎、精神高压、慢性胆道疾病等两种以上肠癌高危人群,应每2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,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,确保肠癌能早发现、早治疗。